最美中轴线丨故宫:中轴线上的中轴线
编者按丨最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本栏目将带领读者游走这最美中轴线,一起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遗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故宫鸟瞰(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走,
你会发现中轴线不愧是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
它不仅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
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展示的重要窗口。
而中轴线上的故宫,
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出成就。
故宫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象征。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的建筑风格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
图片来源:visualhunt 网站
故宫也有着一条中轴线,而且这条中轴线同时也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故宫的这条中轴线上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宫殿门楼建筑,这些建筑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风采。
故宫中轴线
(底图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01
午 门
— 六百年守护 —
午门牌匾(图片来源:Pixabay网站)
午门所在的位置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又因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又称“五凤楼”。
午门坐北朝南,属高台建筑形式,即在平面凹字形高台之上,建造殿宇。午门正面高台上建重檐庑殿顶大殿,东西两列高台之上建狭长型殿庑,殿庑南北两端各有一重檐攒尖顶“阙亭”。因东西两列楼台仿佛大雁展翅,故俗称“燕翅楼”。
午门(图片来源:全景网)
午门属最高等级城门,始建于明初1420年;重修于清初1647年。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传说显然不合史实。
午门北面
(图片来源:Pixabay 网站)
远眺午门,浩大如山;仰观午门,嵯峨若峰。其宏大壮观的体量,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近600年来,午门耸立京城中心,看遍历史烟云,披沐雨雪风霜,与朝晖夕阴相伴,以其壮阔之美,晕染着京城特有的文化底色。
02
太 和 门
— 城内最大的宫门 —
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叫太和门,是随着三大殿第一座大殿——太和殿而命名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
太和门(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的外观造型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汉白玉基座,四围龙凤石彤栏,前后石阶各三出,左右阶各一出,体制如太和殿,仅在体型规模上差小而已。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太和门(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为“内金水桥”,桥上石栏如带,桥下清流潺潺,楼台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绚丽美观的图画。
内金水河(图片来源:Pixabay 网站)
03
外朝三大殿
— “和”的蕴意 —
占据着中轴线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与保和殿接连在后,三者均立在呈“工”字形的同一座平面的三层石台上,使用汉白玉石栏板与望柱,气势恢宏壮观。
三大殿格局(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历史
沿革
永乐年间
三座大殿的名称分别为
“奉天”、“华盖”和“谨身”,
是国家朝政之所,
重大的典礼活动于此举行
明嘉靖年间
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
清顺治年间
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名称沿用至今
太和殿也就是金銮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极高的建筑规制、精美的装饰、威严的视觉艺术都是为了达到“非壮丽无以重权威”的效果。
太和殿(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太和殿是举行皇帝即位、大婚、出征等大典的场所。“太”是伟大的意思,“和”为和谐,普天下和谐,其意深远。
明代太和殿面阔原为十三间,至清代因遭到雷击改为十一间,宽达64米;进深五间,达37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中国现存最巨大的宫殿建筑,屋顶采用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制——重檐庑殿式。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与“嘉量”,表示国家一统时间与空间之度量衡。
日晷(图片来源:Pixabay 网站)
太和殿曾四经火焚,四次重建,凤凰涅槃,烈火再生。六百年岿然犹存,成为中国骄傲、世界文化遗产。
太和殿(图片来源:Unsplash 网站)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关系得以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中和殿(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正方、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圆顶,像亭式建筑。殿正中设地屏宝座,宝座也设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有着休息厅、宴会厅、议事厅、典仪厅等多元的使用功能。
中和殿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多元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和”的智慧。
中和殿内景(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保和殿(图片来源:编辑自摄)
保和殿在三大殿中,是唯一的既是“殿”又曾是“宫”的宫殿。作为“殿”,发挥政治和行政功能;作为“宫”,具有皇帝居住和生活的功能。保和殿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也就是举办国家考试的场所。
保和殿(图片来源:全景网)
三大殿庭院,起于太和门,兴于太和殿,收于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三大殿庭院的北端,是这座壮丽庭院的收尾之笔,因而处处与太和门、太和殿相呼应,以达到浑然天成之功效。
三大殿名称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清代将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提升了三大殿的思想境界,把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和”精神体现了出来,既揭示了自然规律即天道,又明确了治国思想: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大同梦想。
04
乾 清 门
— 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 —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后三宫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
乾清门是一座屋宇式大门,门前一对铜鎏金狮子。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设计者们匠心别运,将影壁呈斜八字对称屹立,视觉上弥补了院落的狭窄感,将乾清门映衬得庄严华丽。
乾清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乾清门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图片来源:编辑自摄)
康熙堪称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其八岁曾言“无他欲,惟喜天下治安,民生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位61年几乎每日坚持御门听政,乾清门则见证了这位伟大的帝王在实践幼时承诺过程中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05
后 三 宫
— 乾清坤宁,交泰安康 —
同样位于中轴线的后三宫,布局与前三殿巧妙呼应。后三宫与前三殿一样,也座落在“工”字形的台基之上,共有三进九个院落。
居首的乾清宫为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高20余米的重檐庑殿顶大殿堂,坐落在单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是内廷最高大的宫殿。
乾清宫(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乾清宫从明代至清初皆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养心殿后,乾清宫即改为接见外国使臣及内廷举行典礼之所。清初在殿内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匾后以放置钦定皇位继承者之密函而闻名。
乾清宫内景(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乾”为“天”,“清”则是“透彻”的意思,“乾清”二字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混不浊,比喻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着皇帝的所作所为像清澈的天空一样坦坦荡荡。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的中间,面宽、进深皆为三间,形制与中和殿相同,亦为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正方形殿堂。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交泰殿(图片来源: 故宫博物院官网)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交泰殿(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坤宁宫为面宽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堂,形制与乾清宫相近,只是规模略小。
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第一位住进坤宁宫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后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宁宫为寝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后在此自缢而亡。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坤宁宫(图片来源: 故宫博物院官网)
坤宁宫宫名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即是“坤”。
06
神 武 门
— 皇宫后门 —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重北房,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
神武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故宫角楼(图片来源:Pixabay 网站)
除了中轴线上的这些宫殿门楼,故宫还有着很多建筑技艺精湛、装饰精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宫殿楼阁——明清两代香火不断的英华殿,让乾隆母亲享四十年清福的寿安宫,清朝皇帝最爱的养心殿,被今天的故宫人称为“迷宫”的毓庆宫,以及屹立在紫禁城四角的角楼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恢弘壮丽的紫禁城,历经百年风雨岁月,共同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辉煌。
参考资料
[1] 吴剑. 北京紫禁城午门[J]. 工会信息,2016(20).
[2] 王璞子. 太和门[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03).
[3] 王子林. 故宫三大殿[J]. 新湘评论,2017(24).
[4] 李乾朗. 帝王的国度——紫禁城[J]. 紫禁城,2009(01).
[5] 许以林. 紫禁城后三宫[J]. 紫禁城,1983(05).
[6] 刘畅. 北京紫禁城[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美中轴线 | 太庙与社稷坛: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最美中轴线 | 先农坛、天坛:对天地诸神的敬畏
最美中轴线| 南起点“永定门”,城门推开尘封的记忆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